為提高我校師生人文素養,構建和諧校園文化,10月29日,晚6點30分,明德講壇第47期馬化騰教學樓劉熾平報告廳舉行。本次受邀的講座嘉賓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(二級)、博士生導師、珞珈傑出學者麻天祥教授,他以“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生觀塑造”為題,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講座。
講座由校黨委書記陳祖亮教授主持。參加講座的有黨群工作部王桂紅部長,通識教育課部主任何捷一教授、李運祥教授、盧厚家教授、吳燕妮、伊伶俐老師等以及近500名學生。
陳書記首先較為詳細地向老師和學生們介紹了麻天祥教授,并代表學校對麻教授能夠受邀到學校來進行講座表示感謝!會場師生也報以熱烈的掌聲。
麻教授在講座開場中就直奔主題:“生死觀是人生觀的根本。”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生死觀的分析闡釋,幫助我們塑造正确的人生觀。

麻教授鐘氣十足地激情誦讀了“生當作人傑,死亦為鬼雄”,“人固有一死,或輕于鴻毛,或重于泰山”,“人總是要死的,但死的意義總有不同,為人民利益而死,就比泰山還重。”向同學們講述了流傳千年,發展成為普遍的舍生取義生死觀。生死是人類最大的悖論,人們既有生死感懷,也有對生死意義的不斷追索。對于生死,無論是豪情還是幽情,都反映了人們對生死問題的深切關注。
“生死的關注,不是對死的默念,而是對生的沉思,生死觀常常決定着其他價值觀念和價值判斷。”麻教授通過對馬克吐溫《生命的五個恩賜》的講述告訴大家,“寓言裡的生死具有盲目性,不可選擇性,孕育着愚昧和虛僞,這不是一個積極的故事,卻告訴了人們生死的必然,對于人類而言,不是死的恐怖,而是生的迷茫。這樣的思想就類似于佛家的無明緣起的觀念。”

不光如此,佛教,道教思想的潛移默化,又使得生死觀念莫衷一是,呈現出多元的色彩。麻教授分别講述了道教,佛教,儒家的生死哲學,儒家重死,道家重生,而佛家力圖超越生死。強調了儒家是積極的入世文化,但其因為所欲有甚于生者,從而有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生以成仁的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;佛教善談生死,用生死觀對人們洗禮,從而達到生死釋然,無私無我,超越利害得失,自由而灑脫;道家重生,在生命哲學中也煥發異樣的光彩,道家重生也并非不顧正義而苟活,人生天地之間,若白駒過隙,忽然而已,道家是對死亡有豁達的态度,從而不畏死,而重生。
麻教授通過深入淺出的闡述,使我們受益匪淺,他同時強調:人貴在自得,且強調了知識和真誠的重要性。隻有這樣才能在生死觀、人生觀中求得真谛。
在講座現場麻教授還與同學們進行了互動。有同學問道:“儒家重生,道家重死,這樣絕對矛盾的觀念是如何共同發展數千年的呢?”
“首先不論是儒家道教佛教的生死觀,人生觀,都是傳承千年沒有淘汰,所以它有積極向上的一面,對人有好的引導作用。所謂不同隻是看到角度不同,儒家重死,道家重生,二者似乎截然相反,針鋒相對,其實不然。儒家重死的意義在于為了正義舍生忘死,重視名節,而道家也認為是名節為草芥,才能長生久視,同樣也是生命哲學的真谛。”麻教授笑着這樣回答。

攝影者:學生宣傳部
講座最後,校黨委書記陳祖亮進行了總結講話:“麻教授通過對儒道釋三家生死觀進行分析,向我們傳遞了不同的人生觀概念,可能大家聽完講座就能掌握大概,但是要深入理解還需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,總結反思,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樹立正确的人生價值觀。”講座在熱烈持續的掌聲中結束。